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 oldata
oldata

不“听话”的美国大学生

2008-08-29

来源:

小编: 186
摘要:

作为一名教育者,我从来都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人,而不是培养“听话”的孩子――“听话”、“守规矩”等条条框框,意味着把教师的暴政强加到学生头上的,潜台词是:“学生不需要思考,也不会思考”。当然我也希望学生能好好学习,完成作业和教学要求,但这种希望是建立在对学生的信任上的:我相信学生想学、会学,只要我以理服人,学生就会尊重我,信任我,教与学的互动才能完成。可最近一个学生搞得我很抓狂:这孩子是波兰人后裔,不仅常缺勤迟到,而且每次检查作业都说没带,设计概念一个学期才拿出两个,引导他改变思路,却是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:这样还不够吗?!本来我还为他的迟到开脱:公共交通嘛,有时自己做不了主。可后来我竟发现他在工作室里玩填字游戏,原来他开车上学,在避交通高峰!下周就是学期总结了,我还真要看看他怎样几天内把1个月的功课补齐了。对这样“刀枪不入”的学生,态度太好只能让他觉得我一个年轻外国女老师好欺负,看来不得不祭出最后一招:让他重修!

美国教育注重个性和创新,美国文化信奉个人主义,藐视权威,而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,与老师的关系更趋平等,也难怪老师常感为难。就象某次我给四年级学生代课,他们不认识我,我笑说:“我是你们老板。”马上就有个学生回应:“错!我们才是你的老板!”着实让我为自己的失言感到惭愧。

读博士期间,我上了好几门美国高等教育课,还一直做助教,但都不如这个学期亲身实践学到的多。总结经验,应该是因为正式教职使我看到了大局吧。首先进入课堂以前,老师必须了解学生。美国大学生层次多,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这样的公立大学,坐落在山区小镇,历史悠久,教学严谨,进校的一般都是中上的学生,即使想偷懒,也没有那么多机会――除了泡泡吧,黑堡啥娱乐活动都没有!你就老实读书吧。而芝加哥这样的大城市就完全不同了,不夜城诱惑多多,要玩可是要钞票的,打工机会也多,边工边读便成常态,有些学生甚至每周打工超过20个小时。工作、生活和学习三重压力之下,难怪城市大学生要么对学习十分珍惜,要么混毕业,老师必要使出全身解数,才可维持学生的兴趣。有一位日本学生向我们抱怨和她同组的男生偷懒,可我们清楚,别看这个男生还做滑板仔打扮,其实他初为人父。在批评他以前,我们必须了解这些情况。

其次,美国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区别很大。美国的高等教育最近几十年也经历了与我们国内相似的变迁:大学越来越容易上了,现在的研究生就相当于以前的本科生。研究生花费大,难毕业,学生一般都上进努力,也比较明白今后的职业路程,自然对老师的要求也高。不少本科生就容易迷失方向,比如一个黑人学生重修了好几门,说实话如果他根本没有设计天分,老师也就懒得费这个神了,为了他好也让他改行吧,可是偏偏他还有些潜力,老师也想尽最大努力帮助他毕业。美国法律规定,学生一旦成年,校方便不可以和家长联络,甚至他们的健康信息都不能透露,这样的法令虽然保护了学生的隐私,也不幸造成了如弗吉尼亚理工大屠杀那样的惨剧―― 如果枪手的家人早点意识到他在校的种种古怪行为,或许可以早点采取行动。但我的同事还是给这位黑人学生的母亲打了电话――万一他有什么精神疾病,我们可不想成为受害者!再说,他母亲是他的赞助人,老被蒙在鼓里,掏尽了腰包也不见他毕业,多不公平啊。搞不好还以为我们老师搞种族歧视不让他毕业呢(我们专业老师只有一个黑人和我一个黄种人,其他都是白人男性)。

总的来说,美国大学生有几个很明显的优点。第一,无论大小集会及课堂上,都会尊重他人,听的不爽,最多拍拍屁股走人,不会闲聊打屁,干扰秩序。第二,大胆提问,不搞权威崇拜,不怕发表自己的意见,敢于对老师提出要求。第三,对新事物敏感,眼界开阔,竞争心理强,从小就有很强的职业操守(这个话题很有意思,以后专门探讨一下)。

有位白人同事笑说,老师应该是被学生雇请的Dominatrix(性虐待里的女王角色),挥舞着“皮鞭”抽的学生哇哇叫,他们还要觉得很爽……呵呵,可惜师生关系远比这复杂微妙的多,我们稍稍过火,学生的律师就要找上门来咯!

有规划 更自信

1V1免费课程规划指导

雅思考试

换一换 换一换

托福考试

换一换 换一换